yth2206游艇会_yth206游艇会官网

权威为你解答2019年制造业何去何从_yth2206游艇会-专业硬材料加工工具的开拓者
超硬刀具国产化的先驱
专业硬材料加工工具的开拓者
绿色高效工具
示范工程
让世界不再有难加工
的材料
热线电话:
400-119-3315
0371-86566583

行业焦点

权威为你解答2019年制造业何去何从

发布日期:2019-01-11 11:13:30

导读: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,而是要发挥乘数效应,实现聚合效应。我国在新技术、新组织形式和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亮点很多,潜力巨大。

   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,而是要发挥乘数效应,实现聚合效应。
    我国在新技术、新组织形式和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亮点很多,潜力巨大。
1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
   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表示,当前,制造业发展面临动力不足等困难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够。
    很多企业业务还属于传统铸造,不了解工程需求,产品销售困难,附加值难以提高。
  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研究室主任付保宗指出,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是加工制造,左右两端是服务业制造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,“两头一抓才能把产业拎起来”。
    如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?
    付保宗建议,多搭建一些公共服务平台,让制造型和服务型企业之间供需顺畅对接。
    “融合发展不是将这些功能都集中在大企业。不改变封闭的一体化发展模式,是不会有生命力的。”刘戒骄说,要重点加快发展专业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,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专业服务业企业交流合作,改善合作环境。
    “制造强国涵盖范围应该更广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,而要发挥乘数效应,实现聚合效应。”付保宗说。
2、促进新技术、新组织形式、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
    付保宗说,当前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一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进入加速发展阶段,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。
    新技术又催生了新组织形式,是企业、产品、生产和市场组织模式的变革,带来的内在效率和动力提升不可小觑。
    而新产业集群既包括新兴产业形成的集群,也包括传统产业集群通过改造提升,引入新模式、注入新动力,呈现新面貌。
    目前,我国在新技术、新组织形式和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亮点很多,潜力巨大,众多企业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新开拓。
    付保宗指出,一是新技术的创新原动力还不足,一些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。二是对新技术在标准上的约束和管理相对滞后,缺乏应对能力。
    如何促进新技术、新组织形式、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?
    刘戒骄认为,制造业企业要重视吸纳高技术人才,及时调整战略。同时要顺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分工趋势与要求,深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分工和合作、加强协同,形成新的产业组织。
    付保宗建议,一方面要放活放宽市场机制,尽量弱化规定技术路线发展的事前管理方式,要由结构性政策转为功能性政策,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,让创新创业主体有更大动力和活力,放手干起来;
    另一方面,也要强化事中事后管理和服务机制,有效规避新技术、新组织模式产生的社会风险。
3、构建开放、协同、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
    中国企业联合会首席研究员缪荣说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就要做强整个产业链,其中最核心的是产业技术。
    关键技术、基础技术研发往往投入大、见效慢,单个企业无能为力。刘戒骄认为,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可以共享信息和能力,降低交流和研发成本。
    “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,当前还存在三个不足。”付保宗分析,
    研究成果开放不足,一些核心技术停留在科研院所和企业内部的实验室里,不能为相关企业所用;
    产学研协同不足,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和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障碍,制约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;
    投入产出效率不足,研发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,一边是企业嗷嗷待哺,一边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阁。
    如何构建开放、协同、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?
    “根本上要打通体制机制。”付保宗说,一方面对现有科研机构人员的培养、使用和激励要大胆变革,让他们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起来;另一方面,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一些共性技术联盟和创新平台,让更多企业参与,共同促进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。
    缪荣建议,由国家主导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构建产业联盟,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纳进来,让技术服务更多企业。
    此外,要用市场化方式发展公共技术平台,国家对产业政策给予一定支持,形成一些不依附于某一个大企业、独立生存发展的市场主体,汇聚一批有开拓意识和能力的人才,让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起来。

联系我们

yth206游艇会官网官方网站
销售热线:400-119-3315 联系电话:0371-86566583 邮编:450001 传真:0371-67981990 豫ICP备16033243号